家居安全|家品用錯恐致慢性中毒 1種每日必用可致癌 專家警告屋企暗藏5大毒素【附14種日常用品易含塑化劑】

食用安全

撰文: 黃堯姿

發布時間: 2025/01/03 16:27

分享:

分享:

【家居/毒素/慢性中毒/日用品】日用品要慎用慎選,否則容易惹毒上身。台灣有專家指出,家居日用品使用不當,容易產生毒素,長期接觸恐怕會導致慢性中毒,當中有5種毒素會影響身體功能,甚至致癌或致命。

最新影片:

家居安全|家居5大用品恐藏毒素

台灣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和腎臟科醫生顏宗海在當地健康節目《醫點不誇張》指出,不少日常觸手可及的家品暗藏毒素,列出5種一旦用錯容易導致慢性中毒的家品陷阱,當中甚至連水都有可能中毒:

1. 自來水

腎臟科醫生顏宗海指出,一般自來水含氯作消毒之用,而當水煮至沸騰時,氯會轉化成三鹵甲烷,這種物質含4種致癌物。不過他亦釋除公眾疑慮,指出自來水裡面含氯的成分較低,但為降低慢性中毒風險,凡煮食時建議開啟抽油煙機。

2. 電線+灰塵

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引述美國學者研究,指出室內空氣污染比起室外的多2至5倍。而拖板一般不被列入要清潔的家品當中,但事實上拖板插座裡面藏塑化劑和灰塵,一旦揚起吸進肺部,恐怕會導致慢性中毒。此外,她亦指出電線中有阻燃劑防止電線在通電時過熱燃燒,而阻燃劑含多溴二苯醚,故此最好定時清潔避免吸入「雙重毒物」。

3. 浴室牆壁或洗頭水膠瓶

顏宗海指出,黴菌容易生長在溫暖潮濕的環境,對於人體來說是有害的,小則造成氣喘,嚴重全身感染恐有生命危險。黴菌有時候會生長在長期放置在浴室的物件,如個人護理用品的外瓶上,故此要定時沖洗。為免浴室牆壁積聚霉斑,譚敦慈亦建議洗澡後可用冷水沖洗浴室牆壁。若肉眼已見牆身長出霉斑,可使用漂白水和廚房紙巾濕敷。

4. 塑膠容器

顏宗海提醒,使用塑膠餐具時,尤其是美耐皿,盡量不要用來盛太熱的食物,因這種材質不耐高溫。有過往研究發現,它只要遇熱至40度,就會開始釋出三聚氰胺,會影響腎功能。故此,他建議若使用這種材質的器皿時,切勿放進電鍋或微波爐加熱。譚敦慈補充,若器皿有刮痕或變形,應立刻丟棄勿再使用。清洗方面,譚敦慈建議若保鮮盒蓋有膠條封邊,最好將膠條拆出清洗,待晾乾透後再重新裝嵌。清洗食用器皿時,亦切勿使用坊間的科技海綿。

5. 洗頭水及其他個人護理用品

顏宗海提醒,個人護理用品聞起來會有香味,一般會加入塑化劑當作定香劑,而塑化劑可透過日常接觸攝入體內,又稱經皮毒。長期接觸塑化劑會影響腎功能和荷爾蒙,嚴重可致癌,如女士患乳癌,當中以孕婦和6歲以下的幼童最高危。這種毒素一旦被人體吸收,極其量僅得10%能排出體外。

家居安全|10種慢性中毒症狀

中醫師陳曉萱指出,若人體出現以下10種症狀,恐怕是慢性中毒的先兆:

點擊圖片放大
+10
+9

症狀如下:

  • 口瘡、口臭
  • 色斑、長痘
  • 便秘
  • 容易疲倦
  • 肥胖
  • 皮膚搔癢
  • 尿頻
  • 四肢腫脹
  • 記憶力下降
  • 容易發怒

家居安全|14種日常用品易含塑化劑 包括飯盒塑膠即棄餐具

化學博士鄺士山(K Kwong)早前於Facebook發文談論塑化劑禍害,當中提及多個人體攝入塑化劑途徑,其中包括14種物品如飯盒、塑膠容器等日常用品等等,值得大家注意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家居安全|6大飲食重點減塑化劑禍害

台灣營養師李婉萍曾於其Facebook專頁分享6大飲食重點,減少過量接觸塑化劑機會:

點擊圖片放大
+7
+6

同場加映:身體5大器官排毒時間

若開始出現慢性中毒的症狀,亦有方法幫助排毒,配合不同新陳代謝的時間,可以加速將毒素排出體外。中醫師謝彌堅於Facebook專頁指出,一天24小時可分成不同時段,讓不同的器官進行排毒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身體5大排毒原則

台灣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在當地健康節目《健康零距離》上拆解坊間排毒迷思,就此提出身體5大排毒原則,加速身體新陳代謝: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相關文章:

癌症殺手︱常吸入廚房油煙可致肺癌 毒物專家揭炒菜1動作易生致癌物

食用安全|保鮮紙切勿包「3類食物」 毒理專家揭:隨時食塑化劑落肚

塑膠危機|研究:攝過量塑化劑早產機會增5成 留神14種日常用品 即棄餐具、飯盒、膠拖鞋隨時中招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